【观虎文职】每日一练!军队文职笔试真题来啦~

2023-09-23 09:05:01

1、依次在下列横线中填入词语,最恰当的一组是( )。 ①今年春节期间,某省发生了一起________的假酒案。 ②端午节,民间有在身上挂香荷包的习俗,据说,这样可以________疾病。 ③见到这一情景,她那满腔怨恨,似乎一下子都________了。 


A.耸人听闻、驱除、融解

B.骇人听闻、祛除、融解 

C.耸人听闻、祛除、溶解

D.骇人听闻、驱除、溶解 



参考答案:B 

【解析】第一空,所填词语需搭配“假酒案”,“骇人听闻”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、害怕(多指社 会上发生的坏事),符合语境,保留B、D两项。“耸人听闻”指夸大或捏造事实,使人听到了感到震惊 ,“假酒案”并非夸大或捏造的事实,而是真实发生的事件,故不符合语境,排除A、C两项。 第二空,横线处应搭配“疾病”,B项“祛除”指除去,常搭配疾病、疑惧、邪祟等抽象或无形的对象,当选 。D项“驱除”指赶走、除掉,常与具象的物体搭配,比如“驱除蚊蝇”,与“疾病”搭配不当,排除。 第三空代入验证,“融解”指消失、消散,可用来修饰情绪等词语,置于文中表现了她满腔怨恨的消散,符 合语境。 故正确答案为B。 



2、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、文风与人品、政治与学术,向来很难划开一道理性的界限,把本来只是经验和感觉 的判断,常常当成评价一切的铁律。其实,元好问早就说“心画心声总失真,文章宁复见为人”,刘因也曾 说“若将字字论心术,恐有无边受屈人”。 


A.“文如其人”式的说法过于武断 

B.凭感觉去评价人是不可靠的 

C.知人知面不知心

D.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 



参考答案:A 

【解析】文段开篇指出中国人对知识与思想、文风与人品、政治与学术很难理性评价,习惯用经验和感 觉去判断,进而通过“其实”进一步论证观点,通过引用诗句对前文观点进行解释说明,“心画心声总失真 ,文章宁复见为人”意为在心里想象的的东西表达出来总觉得有所欠缺,不如在心中的图画、声音那么完美 ,文章也一样,要准确、传神的表达出自己的内心意图是件不容易的事;“若将字字论心术,恐有无边受屈 人”意为若是根据史书上的每句话来评定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,恐怕要有无数的人遭受冤枉。故文段意在说 明不能凭借作品给人的感觉去判断作者本人的人品及思想,A项指出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这一说 法是武断的,符合文意,当选。 B项,文段强调的是不能依靠作品去评判作者,选项未体现“作品”这一主体,排除; C项,“知人知面不知心”指认识一个人容易,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,与文意无关,排除; D项,“识人的标准应多元化”文段未提及,无中生有,排除。 故正确答案为A。 



3、在抗美援朝战争中,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,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,抛头颅、洒热 血,以“钢少气多”力克“钢多气少”,充分展示了敢打必胜的铮铮铁骨。新时代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 神,就要深入学习遗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,引导广大官兵学好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 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,不断激发广大官兵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,让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成为官兵的 精神魂魄,更好展现强军胜战的新气象新作为。 


A.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,锻造舍生忘死、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

B.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,砥砺不畏强暴、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

C.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,汇聚万众一心、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 

D.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,激发守正创新、奋勇向前的民族智慧 



参考答案:A 

【解析】文段开篇介绍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抛头颅、洒热血,不畏生死、坚强不屈的品格,进而指 出新时代要传承发扬抗美援朝精神,让“一不怕苦、二不怕死”成为官兵的精神魂魄。故文段意在说明传承 发扬抗美援朝精神,官兵要要学习革命先辈们不畏生死、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骨气,对应A项。 B项,“不畏强暴、反抗强权”指的是不惧怕强权和凶暴的势力,坚持正义斗争,反抗强势的权力,与文意不 符,排除; C项,“万众一心、勠力同心”指的是千万人一条心,齐心合力,强调的是团结一致,与文意不符,排除; D项,“守正创新、奋勇向前”指的是开拓创新,奋发而努力、鼓起勇气前进,与文意不符,排除。 故正确答案为A。 【文段出处】《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》 



4、依次在下列各句横线处填入词语,最恰当的一组是( )。 专案组经过调查研究,________查到了狡黠的嫌疑人的犯罪证据 中国外交以人为本,外交官们处理遇难事件的高效工作,________是对同胞的关心和爱护,让当地华人倍感 来自祖国的温暖 这几条主干道,平时都经常堵车,不是很畅通,________是“国庆黄金周”这样的出行高峰呢? 


A.从而、甚至、况且 

B.从而、甚至、何况 

C.进而、尤其、何况 

D.进而、尤其、况且 



参考答案:C 

【解析】先看第二空,根据文意可知,中国外交以人为本,外交官们高效处理遇难事件,特别是对同胞的关 心和爱护,让当地华人倍感来自祖国的温暖。C、D两项“尤其”表示更进一步,通常用来强调该词语后所述 事物,连接的是前一个分句的意义的具体点,符合文意,当选;A、B两项“甚至”表示所提出的是突出的、 进一步的事例,常连接前一个分句的意义延伸,与语境不符,排除。 第三空,C项“何况”与D项“况且”均表示更进一层,但“况且”多用来补充说明理由,“何况”常使用反 问的语气表达更进一层的意思,文段后半句为反问句,故C项“何况”更符合文意,当选。 第一空代入验证,根据文意可知,专案组经过调查研究,最终查到了狡黠的嫌疑人的犯罪证据,C项“进而 ”表示继续往前,更进一步,符合文意。 故正确答案为C。 【文段出处】《传承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》 



5、根据以下诗歌内容,按描述春、夏、秋、冬的顺序排列,正确的是( )。 ①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 ②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 ③夜热依然午热同,开门小立月明中。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。 ④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夜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 


A.①②③④

B.①③②④

C.②③①④ 

D.④③②① 



参考答案:D 

【解析】①“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。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”出自宋代王安石所作的《梅花》,根据 “凌寒”“雪”可知,描写的冬季凌寒盛开的梅花,因此该诗歌内容对应冬季。 ②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出自唐代王维所作的《九月九 日忆山东兄弟》,由“每逢佳节”、“登高”、“插茱萸”可知该节日为重阳节,重阳节在秋季,因此该诗 歌内容对应秋季。 ③“夜热依然午热同,开门小立月明中。竹深树密虫鸣处,时有微凉不是风”出自宋代杨万里所作的《夏夜 追凉》,由题目“夜热”、“午热”、“密虫鸣”可知,该季节为炎热的夏季,故该诗歌内容对应夏季。 ④“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昨夜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”出自宋代王禹偁所作的《清明 》,根据“清明”“乞新火”可知,该诗歌内容对应春季。 因此,按春、夏、秋、冬的顺序排列为④③②① 故正确答案为D。

扫一扫
关注我们最新消息

关闭

微信扫码联系客服